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修事指南

修事指南

书名。1卷。清·张撰。撰年不详。首为炮炙论,总论制药之法;其次分论232种药物的炮炙方法。主要参考雷敩以后各家本草著作及有关资料编成。1928年以后,本书又先后被改名为《制药指南》或《国医制药学》印行,内容未变。

猜你喜欢

  • 徐存诚

    【介绍】:元代医生。安徽祁门人。世业医,诊病重视切脉。

  • 吴文炳

    【介绍】:明代医家。字绍轩,号光甫。建武(今湖北南漳县一带)人。著有《食物本草》、《医家赤帜益辨全书》、《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等书。

  • 攒齿疳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三。即钻牙疳。详该条。

  • 穿牙疔

    病名。系指牙根龈肉肿起,色紫,疼痛者。多由阳明胃火炽盛,或太阳经湿热熏蒸而成。症见牙根龈肉肿起,色紫疼痛,甚则色黑臭腐,溃腐较深则齿牙动摇。《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穿牙疔先二日牙痛,发寒热,后痛不

  • 耳膜

    鼓膜之俗称。在耳孔之底,系传导声音之重要器官。参见耳及皮膜条。

  • 红汗

    病证名。即鼻衄。①伤寒阳明热盛时的鼻衄,同时衄后阳明之热随之而解者,称为红汗。《三指禅》卷二:“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②泛指一般鼻衄者。《伤寒家秘的本》:“俗人以血为

  • 津液之腑

    指膀胱。膀胱是贮藏水液的器官,故称。《灵枢·本输》:“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 冲疽

    病名。①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又名中发疽、壅肾疮、脐上疽。指生于脐上二寸的腹皮痈,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其证高肿焮痛,速溃脓者为顺,宜疮科流气饮,仙方活命饮治之;脓稀七恶证见者为逆,宜补托之法。

  • 水土不服

    初到一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暂时未能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病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等。

  • 脾虚呕吐证

    证名。见《经验医库》。指呕吐因脾胃虚弱所致者。《石室秘录》卷三:“胃吐出于脾虚。脾气不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补其脾气则胃气自安。”宜用附子理中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