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寒邪能伤人形体。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缩。外感寒邪,阳气不得宣泄,则出现头痛、恶寒、无汗、肢体疼痛,脉浮紧;寒邪客于筋脉肌肉,使络脉急引,气血受阻,痉挛疼痛,或麻痹胀痛等
水液外渗。《素问·宝命全形论》:“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
指人体津液的耗失与消亡。又称亡津。多因于误治(如误汗、误吐、误下)或热邪炽盛所致。
煎服法之一。某些药剂无须煎煮,而是先放在碗内,把煎好的药汤冲入,搅匀后服。散剂(如琥珀末、田七末、白芨末)、丹剂(如紫雪丹)、小丸(如六神丸)、自然汁(如鲜藕汁)及某些药物(如芒硝),需用冲服。
指寸口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总会聚之处,出《难经·一难》。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而肺朝百脉,十二经脉及其所络属的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故称其为脉之大会。
病名。喉风病之一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七。方用:朴硝、川乌、当归、牛膝、麝香、脑子、硼砂、荆芥、薄荷、甘草、葛粉、全蝎,为末,用清水泔调。春用菘菜汁调,夏用黄麦汁调。如不能吞,用豆腐切如棋子块,蘸药
体表部位,脐下三寸处。《医心方》卷二十七:“脐下三寸为命门宫,此下丹田也。”练气功意守部位之一处。
【介绍】:见薛铠条。
人体部位名。指鬓发上部向前突出的部分。足少阳经的颔厌、悬颅、悬厘穴所在。《素问·气府论》:“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王冰注:“谓颔厌二穴也,在曲角下,颞颥之上廉。……谓悬厘之二穴也,在曲角上,颞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流火流痰痧》:“痧毒传变,不待时日,朝发于足而足肿痛,夕流于手而手肿痛,朝发于肌肤而肌肤红肿,夕入于里而痰喘不休。此等之痧,乍隐乍现,乍来乍去,按之脉而痧脉或不现,最难识认。如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