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乳儿法

乳儿法

小儿乳哺法。《幼科类萃·乳哺论》:“初生芽儿,藉乳为命,乳哺之法,不可不慎。”乳母以乳哺儿,要捉去宿乳。《备急千金要方》: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冬不去寒乳,令儿咳痢。《儒门事亲·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婴儿之病,伤于饱也。今人养稚子,不察肠胃所容几何,但闻一声哭,将谓饥号,急以潼乳纳之儿口,岂复知量,不吐不已。”《证治准绳·幼科》:“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必须乳勿过量,宁饥勿饱。《颅囟经》:“乳后抱儿,使其身直。恐软弱颠倒,致乳溢出。”至于乳子之母,尤宜谨节,饮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动中,乳汁便应。《保婴撮要》:“小儿初生,须令乳母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煿,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否则阴阳偏胜,气血滞腾,乳汁败死,必生诸证”。当母乳不足或母体患病时,可兼用或改用代乳品。《古今医统》:“初生时或未有奶子,产妇之乳未下,可用猪乳代之,可免惊痫痘疮。钱氏曰:初生小儿至满月内,可常取猪乳滴口中最佳。”大抵乳哺不可过饱。故谚云:小儿常病,伤于饱也。又云:忍三分饥,吃七分饱。亦至论也。

猜你喜欢

  • 肝足厥阴之脉

    出《灵枢·经脉》。即足厥阴肝经。详该条。

  • 倒靥

    病证名。痘疮不能结痂,谓之倒靥。《证治准绳·幼科》:“痘疮遍身溃烂,不结痂者,倒靥也。”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倒靥之证,痘疮初见一、二日细小,四、五日渐大顶平,至六、七日即脚渐润,顶愈平陷,其色

  • 自复

    疫病后期,不因劳复、食复等因素,而由于病邪未尽而复发者,称“自复”。见《温疫论》下卷:“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此名自复。当问前得某证,所发亦某证,稍与前药,以撤其余邪,自然获愈。”

  • 尿血穴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尿血方,……灸第七椎两旁各五寸,随年壮。”《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尿血。

  • 风寒

    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

  • 伏针伏灸

    针灸术语。指在盛夏的三伏天进行针灸治疗。民间习以此时治疗哮喘、老年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

  • 愿体医话良方

    见愿体医话条。

  • 雷头风内障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俗称雷头风。分大小雷头风,多因风火挟痰引起。初患时头旋恶心呕吐,继之则憎寒壮热,状如伤寒,头目肿痛,不能忍耐,两耳若雷鸣,风动轰轰作声,故曰雷头风。治宜祛风、泻火、涤痰。用

  • 妇人三十六疾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即带下三十六疾。详该条。

  • 胡豆

    见《本草纲目》。为蚕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