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治则。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高,指上部。如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越,升散、涌吐。指病所在上的病证可用升散或涌吐方法治疗,如实热风痰,壅遏上焦,用瓜蒂散。
热的意思。《素问·举痛论》:“炅则气泄。”《类经》十五卷注:“炅,居永切,热也。”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铁苋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入晚坐卧不宁。《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参见不寐条。
【介绍】:东晋时期武职大臣,兼通医学。字深源。曾著方书,后失传。
【介绍】:见包一虚条。
见明·汪颖《食物本草》。为米皮糠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汪嘉谟《胎产辑萃》。即打胎。
又名《柳州医话良方》。1卷。清·魏之琇撰,王士雄辑评。约刊于十九世纪中期。本书系王氏将魏之琇《续名医类案》一书中原按语85条,单方100余条予以汇编,并附加评按而成。魏氏原按语评论各家医案审证制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