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串疽

串疽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又名老鼠钻游走血脾痈。指生于背胁之疽。多因积愤郁火而发。初起漫肿无头,皮色如常,先发一处,后邻近增至二、三处,溃后多互相串通,渐溃透红色,疼痛牵引背之两侧。治宜顺气清热,内服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理气之药,或紫金锭;若体壮实者,可服一粒金丹下之;若老弱者,用黄芪木香散补托之。如色转红活,治同外痈外治法同外痈、疽。本病包括胸壁结核

猜你喜欢

  • 曲鬓

    经穴名,代号GB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曲发。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位于头颞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之交点处;或于平齐耳尖之横线与耳屏根直上的交点处取穴。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

  • 伤寒约编

    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

  • 炼气

    气功术语。道家运用呼吸吐纳,以求长生的方法。南朝刘宋时期鲍照有诗:“服食炼气读仙经。”

  • 急救良方

    方书名。2卷。明·张时做辑。刊于1550年。本书系作者据佚名氏《急救方》书中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加以增删订正而成。全书共分五绝死、虚劳诸风、伤寒时疫、中诸毒等39篇。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

  • 托颐位

    针灸体位。详见坐位条。

  • 小儿大衄

    指小儿眼、鼻、耳、口七窍出血。《普济方》卷三百八十九:“血虚受热,散漫失度,出于七窍者,为大衄。”《疡医大全》:“耳目口鼻窍中一齐出血,药不及煎,死在旦夕俄顷,用冷水当面喷几口,急分开头发,用粗纸数层

  • 小溪

    见溪谷条。

  • 高武

    【生卒】:十六世纪初【介绍】:明代针灸学家。字梅孤。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通天文、乐律、兵法。嘉靖间考中武举。晚年专门研究医学,尤其精于针灸。为探索针灸学的渊源和要旨,根据《内经》、《难经》摘编成《针

  • 疬科全书

    瘰疬专著。1卷。清·梁希曾撰于1909年。梁氏善用点药和潜消法,书中首载点疬药方及用法,并阐述了瘰疬的辨证治疗及饮食调摄等内容。现有《三三医书》本。

  • 龋蛀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龋齿蛀空之牙痛。属齿龋。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