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不寐

不寐

病证名。出《难经·四十六难》。又名不得卧不得眠、不能眠、失眠等。指睡眠时经常不易入眠,或睡眠短浅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眠之症。《景岳全书·杂证谟》:“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不寐虚症,多因阴血亏损,中气不足,或心脾两虚所致。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者,常兼虚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为主。火亢则兼降心火,方用酸枣仁汤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因中气虚弱者,症见失眠,神疲乏力,食欲减退。治以补气为主,方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因心脾两虚所致者,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细。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寿脾煎等。也有因胆虚所致者,详见胆虚不眠条。实证不寐,有外感时邪和内邪滞逆之不同。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详各该条。内邪滞逆者,又有痰浊内阻、水气凌心肝火胆火、胃中不和数种。痰浊内阻者,症见不寐,呕恶胸闷,苔腻脉滑,治以化痰为主,用温胆汤加减。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肝火、胆火、胃中不和者,详见肝火不得卧胆火不得卧胃不和卧不安等条。

猜你喜欢

  • 泻火

    属清法范畴。火乃热之甚,故泻火方药较单纯清热的峻猛。火性炎上,因此泻火应兼具下降或泻下的作用。但火证有虚实之分,实火宜泻热,虚火宜补水。故泻火是针对实热火证的治法,常以清热与泻下药组合,既清其热,又起

  • 天丝打眼

    病名。《审视瑶函》:“此症谓风飏游丝,偶然撞入目中而病痛也,即今人呼为天丝打眼。”即飞丝入目证。详该条。

  • 忪(zhōng 中)悸

    即心悸怔忡。《证治要诀》卷九:“忪悸者,本无所惊,常心忪而自悸。”详心悸、怔忡条。

  • 夏月霍乱

    病名。指夏季时节饮食后冒寒伤湿所致的霍乱。《张氏医通》卷四:“夏月霍乱,吐泻作渴,胃苓汤加半夏、藿香;面赤口干,加炒川连。春夏秋三时,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症者,藿香正气散。若吐刊转筋,为风木行脾,平胃

  • 清油

    出《岭南卫生方》。为麻油之别名,详该条。

  • 龈交

    经穴名。代号DU28。出《素问·气府论》,原作断交。属督脉、阳明之会。位于口腔前庭上唇与齿龈之间,上唇系带与齿龈相接处。布有上齿槽神经和上唇动、静脉。主治癫狂,痫证,鼻渊,牙龈肿痛,齿痛,口舌糜烂,鼻

  • 产后积聚初起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积聚、因产后劳伤,脏腑虚弱、为风冷所乘、风冷搏于脏腑,与气血相结而致。……宜大延胡散。”(延胡、赤芍、木香、乌药、牛膝、寄奴、桔梗、厚朴、川芎、当归、香附、陈皮、丹皮、

  • 朱佐

    【介绍】:南宋医生。字君辅。生平不详。1265~1274年(咸淳年间)收集常用验方,编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15卷。

  • 寇宗奭(shì 式)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宋代药物学家。籍贯不详,原为澧州(今湖南澧县)县吏。、重视对药性的研究,强调处方用药必须了解药性。认为《开宝本草》、《图经本草》对一些药物考订不够严谨,沿袭旧说。于是历经十

  • 王贤

    【介绍】:清代医生。字世瞻。履贯生平未详。著有《脉贯》一书(1711年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