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汗身肿

黄汗身肿

病名。《症因脉治》卷三:“黄汗身肿之症,身热胸满四肢黄肿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如柏汁,久不愈,必致痈脓。又有不恶风,小便利,若上焦寒,口多涎,身冷肿痛,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又有两胫不冷,反发热,名历节。食已汗出,常见盗汗,汗出不凉,反发热,久久必甲错,生恶疮,身瞤瞤,胸中痛,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皆黄汗肿症也。黄汗身肿之因,以汗出入水,水邪内侵,或汗出当风。汗与水皆寒湿之气,内结郁久,则成热成黄,而黄汗肿之症作矣。”多见沉脉。治用黄芪芍药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方。参见身肿水肿条。

猜你喜欢

  • 胆胀

    证名。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医醇賸义·胀》:“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气血皆少,为清静之腑,寒气干之,故胁痛口苦;气郁不舒,故善太息也。当轻扬和解,后

  • 石青

    出《本草纲目》。为扁青之别名,详该条。

  • 脚气伤寒

    病证名。见《惠直堂经验方·伤寒门》。症见两跗忽然红肿,因而发热,两胫俱浮作痛等。由感染湿热,先从下受,治宜消其湿热,从膀胱下行,则身热自退,可用顺导汤等方。参见脚气条。

  • 月候不调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 截疟

    ①治疟疾方法之一。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使用内服药(如常山、槟榔、草果、姜半夏煎剂)或针刺(大椎、后溪、间使等穴)等方法,以制止疟疾的发作。②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一切疟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

  • 蠲(juān捐)

    ①通捐。祛除、除去。《素问遗篇·刺法论》:“泻盛蠲余,令除斯苦。”《针灸大成》:“蠲邪扶正。”②通涓。清洁。

  • 拟颠茄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搜山虎之别名,详该条。

  • 冷喘

    病证名。指阳气虚衰、内寒偏盛所致的气喘。《古今医鉴》卷四:“冷喘则遇寒而发。”可用止喘丸等方。参见寒喘等条。

  • 旱荷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窝儿七之别名,详该条。

  • 齿痕舌

    又称舌胖齿形。舌边缘见牙齿痕迹。因舌体较肥胖,受齿缘所压而致。多属脾虚;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