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门

风门

经穴名,代号BL12。亦称风门热府,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热府。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主治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项强痈疽发背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②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即耳屏间切迹相平处,相当于听会的部位。《厘正按摩要术》:“风门在耳前,少阳经所主,色黑则为寒为疝,色青则为燥为风。”

猜你喜欢

  • 伤寒证治准绳

    见伤寒准绳条。

  • 上征

    运气术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征为火音,故上征指少阴君火或少阳相火司天。

  • 大聚

    指聚病之较重者。《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指明大聚多由正虚邪实,久

  • 隐疹

    病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名风搔瘾疹、风疹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或由于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则成块成片,剧烈瘙痒,时隐时现。如

  • 阴胜而痛内障

    证名。指眼珠从午后至午夜作痛的证候。《眼科纂要》卷五:“午后痛(自午)至亥(交子)始能停,此须补火回阳,后服柳红丸”。参见目痛条。

  • 心太平轩医案

    书名。1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

  • 柳实

    出《神农本草经》。即柳絮,详该条。

  • 黄芪内托散

    《外科正宗》卷三方。川芎、当归、黄芪各二钱,白术、金银花、天花粉、皂角刺各一钱,甘草、泽泻各五分。水煎服。治鱼口、便毒、横痃等证已成,不得内消者。

  • 月事

    指月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详月经条。

  • 猴草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老鸦糊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