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绘有人体经脉经穴的图象或挂图。此类图象,在唐代以前已有多种流传,均佚。现存近代的明堂图有题为元·滑寿撰,明·吴昆校,清·魏玉麟重刻的一种,共4幅木板刻印挂图。
见麻疹全书条。
病证名。①指桂枝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证象阳旦。”成无己注:“阳旦,桂枝汤别名也。”《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旁注:“即桂枝汤。”②指桂枝汤证兼见心
见《本草蒙筌》。即丁香,详该条。
出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即阴挺。详该条。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即疠风。详该条。
痧证之一。指痧毒滞结脏腑经络而慢性发作的病证。《痧胀玉衡·慢痧必须速治》:“痧若紧者,只在顷刻。慢者或期至十日半月而死,或期至一月二月而死,甚有期至三四月而死,此诚痧之慢矣。……痧毒蔓延于肠胃经络间者
证名。出《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马莳注:“邪气有余,则腹皮必痛。”参见腹痛条。
【介绍】:清医家。字五峰,号东山。旴江(今江西南城)人。初习儒,为邑诸生。后继父志业医,先后师事胡俊心、吴锦堂,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精内外科。其医术宗张仲景,辨虚实证极明。著有《医医说》、《外科真诠》
书名。又名《证治石镜录》。4卷。清·刘默撰。原书名《青瑶疑问》,系据刘默和他的学生问答医理加以记录整理而成。1673年始由石楷等校刊,改为今名。书中对于中风、中寒等62种内科杂病的病因与治法用问答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