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竭阳脱

阴竭阳脱

属阴的生命物质基础的枯竭,则属阳的生命活力随之而消失。如亡血可致气脱。参见脱证条。

猜你喜欢

  • 骨热

    病证名。骨蒸的前驱症状。《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四:“阳气偏盛,水不足,脏腑积热,熏灼肌体,盛则消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不已,变成骨蒸。”症见低热长期不退,或潮热,或发热不规则,烦渴,盗汗等。治宜清热养

  • 倒开花

    即经断复来。详该条。

  • 疳病

    见《明医指掌》卷十。即疳。详疳条。

  • 周文渊

    【介绍】:见周洪条。

  • 又称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致病因素。因从外侵入人体,故又称外邪。

  • 李常在

    【介绍】:东汉医生。据史料记载,常以道术治病,似为巫医。

  • 吊下巴

    病名。即下颌关节脱臼。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详颊车蹉条。

  • 解剖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眼睑。详该条。

  • 悬泉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中封。见该条。

  • 人体部位名。指足跟部。《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结于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