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称痰泻、痰泄。《症因脉治》卷四:“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胶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详痰泻条。
见《苏州本产药材》。为剪刀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
脉学著作。简称《脉诀启悟》。1卷,原题清·徐灵胎撰。本书首论诊法,次分述浮、沉、迟、数、滑、、虚、实等28脉,各辨其形象、主病、寸关尺、虚实(指证候合脉)、兼脉、兼象等。每脉均列“诊宗脉学”(内容与《
病证名。即齿壅。详该条。
古代两点论运用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详阴阳条。
一般多指阳萎症的病机。证治同肾阳虚,详该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指漏下之血色赤,淋沥不断。参见经漏条。
见伤寒类证条。
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大指甲后一韭叶处。掐之,止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