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解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见《四川中药志》。即红花,详该条。
骨名。鼽与顺通。即颧骨。《素问·气府论》:“鼽骨下各一。”
出《吴普本草》。为甘遂之别名,详该条。
出《洁古家珍》。为柿蒂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广防己之别名,详该条。
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甘、辛味的药性是向外向上发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阳主升散,故无降。但亦有例外,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均有降气作用。
书名。8卷。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卷1~2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3~4论阳明证,分正治法、明辨法、杂治法;卷5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6论太阴诸法、
【介绍】:见张朝魁条。
刺法术语。指针刺应根据气血盛衰而施行补泻之法。《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乃复侯其方吸而转针,乃复侯其方呼而徐引针,故
见《救荒本草》。为荠苨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