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又称辨证施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称辨证;在辨证基础上,拟定出治疗措施,称论治。

猜你喜欢

  • 唇疽

    病名。又名唇口疽。《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唇疽生于上下唇,寒热交争毒气生,紫硬时觉木痛甚,脾胃积热乃其因。”治法:初起邪毒偏表者,宜散而消之,用仙方活命饮加减;若渐长大而里热盛者,宜清而消之,服内疏黄

  • 四味丸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方。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炒茴香、炮附子、肉苁蓉(酒浸)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温酒送下。治久积贲豚气,时攻膀胱切痛。

  • 玉户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图经》作五户。即天突,见该条。

  • 外伤

    出《素问·移精变气论》。①损伤病证分类之一。一般指扑击跌仆所致皮肤、肌肉、筋骨的损伤。②与七情内伤相对而言。可指六淫外邪所伤,如伤风、伤寒、伤湿、伤暑等。

  • 项痛

    指项部肌肉筋脉作痛。出《灵枢·杂病》。多由风寒之邪侵袭,或气血凝滞经络所致。《医碥·项强痛》:“多由风寒邪客三阳,亦有痰滞,湿停,血虚,闪挫,久坐,失枕所致。感冒风寒者,驱邪汤;痰盛者,消风豁痰汤;湿

  • 苎根

    出《名医别录》。即苎麻根,详该条。

  • 赵廷海

    【介绍】:见赵兰亭条。

  • 耳后疽

    病名。生于耳后摺缝间之疽。①见《外科大成》卷三。又名参发颐。多因三焦风毒,兼胆经火邪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渐增肿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若红肿有头,发热易溃,脓稠者为顺;若黑陷坚硬,抽痛引脑、颊及肩,不

  • 史源

    【介绍】:宋代外科医生。幼时学举业,后学医,善于应用灸法治疗痈疽,撰《治背疽方》一卷,已佚。

  • 眼瘤

    病名。见清·黄岩《眼科纂要》。多由痰浊瘀血凝滞而成。本症初起,睑生硬结,色白而坚,日久渐大,如杯如升。治宜消痰化湿,散结行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