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大还幼幼近编
见幼幼近编条。
见幼幼近编条。
十二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本在中封前上4寸,指三阴交;标在脾俞及廉泉部。
即栀子豉汤,见该条。
见《世医得效方》。为石蒜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出《灵枢·背腧》。又名膂骨。即第一胸椎棘突。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宝花散,见该条。
《金匮要略》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水煎,分二次服。治内痈,脓从呕出(原书有方无治证,该治证根据《张氏医通》补入)。
《外科大成》卷二方。黄连三钱,枳壳、陈皮、乳香各一钱,没药五分。水煎,空腹服;肿痛甚者,外兼熏洗。治沿肛痔,周围皆有,痛痒出水。
疮疡诊法之一。见《备急千金要方》。是用以检查胸背部疮疡溃后是否穿透胸膜的一种诊断方法。其法有三:①用纸或竹内膜封贴患处,静观其动,纸不动者膜未透,纸若随呼吸而动者则膜已透。②用纸蘸麻油,以火点燃,向患
即再经。《伤寒论》原文作再经,历代注家如成无己、张志聪等以再传代称再经。参见再经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鸡蛋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