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寒经行后期

血寒经行后期

经行后期证型之一。亦名血寒经迟。多因经产之时,感受寒凉,寒邪乘虚侵入胞宫,血为寒滞,运行失常所致。症见经期错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绞痛,得热痛减,面色青白,形寒畏冷。治宜温经行滞。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人参肉桂吴茱萸丹皮阿胶半夏麦门冬生姜)。若见经血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面色白,头晕气短,腰痠乏力等,则为冲任虚寒,血行无力所致,宜温经养血,方用大营煎

猜你喜欢

  • 昙鸾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医生。僧人。一作昙峦,雁门(今山西代县)人。撰有《调气治疗方》一卷、《疗百病杂丸方》三卷,均佚。

  • 苏子汤

    《外台秘要》卷九方。苏子一升,半夏(洗)四两,桂心、炙甘草、人参各一两,陈皮、干姜、茯苓各三两。水煎,分三次服。治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并加黄芩二两。

  • 膈下

    膈,指膈膜,为分开胸腹之筋膜。膈下指膈膜以下的部位,即上腹部。《医林改错》:“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膈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膈膜以下。……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

  • 牡桂

    出《神农本草经》。即肉桂,详该条。

  • 管窥附余

    见四诊抉微条。

  • 信验方

    书名。1卷,附《续信验方》1卷。清·卢荫长辑。刊于1804年。二书共收载临床各科民间验方和成方约200余首。文字简要,选方颇多可取。

  • 踯躅花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三方。踯躅芪根四两,捣烂,用菜油一碗,炸枯去渣,加黄蜡少许,布滤候冷,青布蘸擦,日三次。功能散风止痒驱虫。治秃疮。

  • 滋补肾阴

    参补阴、强阴条。

  • 针灸纂要

    针灸著作。2册。吴炳耀撰,吴韵桐绘图。书成于1933年。上册论内景、阴阳、五行、诊法、经络、针灸法及各种病证的针灸取穴法;下册包括十四经的经穴分寸歌、循行歌、主病歌等,每经绘有精细的经脉经穴彩色图,图

  • 蟹睛横出

    病证名。蟹睛症,因黄仁自黑睛溃口绽出,“始如蝇头,中如蟹睛,甚则横长如黑豆”(《目经大成》)故名。即蟹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