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夏季暑湿病的基本方法。暑多挟湿,故清暑常须利湿。症见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者,用六一散、薏苡竹叶散。
【介绍】:晚清医家。字子培。四川成都人。长于瘟病,认为温病之名愈多,其诊治之法,愈不易明确,主张求诸简化,故撰《春温三字诀》(1861刊行)。
病名。出《外台秘要》卷廿四。即代指。见该条。
脬,膀胱的别称。指膀胱之气虚弱,不能约束小便的病变。膀胱与肾相表里。故此证与肾阳虚有关。症见小便淋沥不断,或小便失禁或遗尿等。治宜补肾固脬。
证名。指经常困倦欲睡之症。《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卫气留之,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
书名。6卷。清·周学海撰于1891年。作者汇集读书、临症之笔记而成。卷1证治总论;卷2形气、脉法类;卷3~4证治类,列各种病症证治;卷5方药类,审辨药物性味效用;卷6评释类,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体会
【介绍】:宋代人。撰有《保生护命集》1卷,已佚。
书名。1卷。清·顾成章撰。刊于1893年。作者认为周代的医官是最古的一种医事制度,并与清代太医院的医事制度有近似之处。本书参考历代注疏对《周礼》中有关医官的原文详加考订,可供研究医史的参考。
即挑治疗法,见该条。
古通泻。①排泄。《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②针刺手法之一。与补相对。《素问·血气形志篇》:“然后写有余,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