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膀胱经

猜你喜欢

  • 疔疽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两腮及鼻下焮肿生疮,其症似疔而形如无头疽者,故名。多因饮食不节而发病。初起焮肿,疼痛彻骨难忍,如钉着骨,口噤如痉,易发生邪毒攻心,出现呕吐不食,烦躁谵语,甚至昏迷等证。不可妄

  • 汤民望

    【介绍】:南宋医家。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精小儿方脉,为人治病,不分贫富。撰有《婴孩妙诀》2卷。

  • 一赤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大黄、赤石脂、煅石膏各等分。为末,先挑破患处,然后掺药。治伤损敷药后起泡者。

  • 热产

    病证名。又名暑产。杨子建《十产论》:“热产者,言盛暑之月,产妇当温凉得宜。热甚,产母则头疼,面赤昏晕。若产室人众,热气蒸逼,亦致前患,名曰血晕。若夏月风凉阴雨,亦当谨避。”

  • 五音五味

    《灵枢经》篇名。本篇前段承上篇《阴阳二十五人》五音所属各种类型的人,分别说明它和手足阳经与五脏阴经的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举出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

  • 喉痧正的

    书名。1卷。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痧(即猩红热)一病的源流、病因、病证、脉象、治法、禁忌等,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 幼儿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这一时期机体对外界逐渐适应,机体生长发育较乳儿为慢,各种生理机能日益成长,接触外界比较广泛,生活更加多样化,语言及体质发育迅速;有助于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若哺

  • 踝尖

    见《类经图翼》。即内踝尖。详该条。

  • 化饮解表

    针对表有风寒,内有水饮证的治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以麻桂散表邪,半夏、细辛、

  • 睛高突起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突起睛高。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