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腹皮痈

腹皮痈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腹痈肚痈。指生于腹部皮里膜外之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初起患部隐痛,后渐肿起于皮外,或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体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体弱者减半,若无效可再服半剂;若痛不减而加剧,为脓将成,宜急服托里透脓汤,待痈肿色赤应指,宜急切开引流。余治法外痈,并参见溃疡条。

猜你喜欢

  • 五味论

    《灵枢经》篇名。本文专论五味偏嗜多食引起的病证,并据以论证“五味各有所走”的理论,故名。

  • 汤麟

    【介绍】:见汤衡条。

  • 邪风证

    证名。指因风邪而致头痛与眼部证候并见的病患。《证治准绳·杂病》:“人素有头风,因而目病,或素目病,因而头风……,头痛则目病,目病则头痛。”某些眼疾,可出现此证。

  • 蛔结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蛔结痧,痧毒攻胃故蛔死,入于大肠与宿粪相结,腹中大痛,是为蛔结。又有痧毒入胃,胃必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或蛔结腹痛,不大便,或入大肠由大便而出

  • 足心痈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涌泉疽。见该条。

  • 羊眼豆

    见《药品化义》。为扁豆之别名,详该条。

  • 思仲

    出《名医别录》。为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 马脚莲

    见《湖南药物志》。为莕菜之别名,详该条。

  • 瘖俳

    病名。出《素问·脉解篇》。①《类经》卷十四:“俳,废也。内夺者,夺其精也。精夺则气夺而厥,故声瘖于上,体废于下,元阳大亏,病本在肾,肾脉上挟舌本,下走足心,故是病。俳音排,无所取义,误也。当作痱,正韵

  • 胎枯

    病名。见汪嘉谟《胎产辑萃》。即枯胎。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