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久坐突然起立时眼冒星花之证。见《古今医统》。亦称坐起生花。多因肝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证治准绳·杂病》:“(目)内外别无证候,但其人动作少过,起坐少频,或久坐,或久立、久眠、久视,便觉头眩目
指脏腑阴阳俱虚,或气血俱虚,或肾阴阳俱虚。可因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或阴阳俱损而致。在辨证方面,既有阳虚的见证,又有阴虚的见证。治疗原则应两补阴阳,并根据阴阳虚损的情况,分主次施治。
跗骨的别名。详该条。
见《顾氏医镜》。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如腹中聚积,按之则痛,面色红,气粗,脉来有力的实证,严重时反见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头目昏花,或泄泻不实等羸弱症状。参真实假虚条。
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肩髃穴与云门穴连线之中点直下1寸处。主治肩臂痛不举。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忿怒。《素问·上古天真论》:“无恚嗔之心。”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肺形草之别名,详该条。
小儿推拿方法名。《针灸大成》卷十:“揉脐法:掐斗肘毕,又以左大指按儿脐下丹田不动,以右大指周围搓摩之,一往一来。”《幼科推拿秘书》:“神厥,揉此止泻痢。”
证名。指温热病过程中,阳热亢极的一种重危证候。《伤寒绪论·厥晕》:“温病热病,温毒阳毒,邪热内结,胸满痰盛,或当下失下,以致阳热亢极,忽然手足厥冷,口噤咬牙,昏晕,须臾复甦。……承气合解毒,或凉膈双解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