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舌体。舌头的肌肉脉络组织。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舌诊中,按舌的不同部位以候脏腑。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但也不能机械看待,要结合舌苔和全身症状全面诊察疾病。舌质的
见《山东中药》。为老鹳草之别名,详该条。
①上、中、下三焦同现实热的病证。上焦心肺的实热,可见胸膈闷瞀,额汗出,舌干、嗌肿、喘满;中焦脾胃的实热,可见腹痛胀满,不吐不下,喘急;下焦肝肾的实热,可见大小便不通,或下利脓血。②温病气分热邪弥漫的一
病名。①指伤寒阳明热邪与宿瘀相搏结而成的蓄血症。见《伤寒溯源集》。《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风热感于心经,或煎炒热物而生。舌下或左右,或正中,形如圆眼,或如枣核,肿疼不堪,言语不能,舌卷紫硬。”治宜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黄连解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经行,忽然遍体作痛,此由外邪乘虚而入,或寒邪,或风冷,内伤冲、任,外侵皮毛,以致周身疼痛。治法宜散风寒,温经血。如下血多,筋失其养,痛如行痹,宜补血温经,兼祛外邪,可
五种精神活动,即神、魄、魂、意、志,分别为五脏所藏。《素问遗篇·本病论》:“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参见五脏所藏条。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指伤暑疟痢等,迁延时日,抑遏邪气而致搐者。详搐条。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大红袍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翳膜侵及瞳神者。又名膜入冰轮、膜入瞳神。《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此因黑睛上生疮,稍安其痕不没,侵入水轮,虽光未绝,终亦难治。”参见宿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