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张璧条。
【介绍】:见尤怡条。
古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气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类经·脉色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肘关节脱臼。详手臂出臼条。
即逐寒开窍。详该条。
见诸病源候论条。
见《补缺肘后方》。为牡蛎之处方名,详该条。
指皮肤枯涩失去润泽。为精血枯涸的一种表现。《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踹。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