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凌德条。
五液之一。即眼泪。见《素问·宣明五气篇》。为透明的水样液体,具有清洁和润泽眼珠的作用。若非因悲泣而流泪者,多属病态,常与肝经有关。
《医醇賸义》卷二方。龙齿、龙骨、玄参各二钱,龟板八钱,生地黄五钱,知母、黄柏、人参各一钱,蛤粉四钱,肉桂四分,鲍鱼(切片,煎汤代水)。水煎服。治肾阴虚,虚火上炎,口燥咽干,面红目赤。
藏医书。比吉·赞巴希拉著于八世纪中叶。全书以论述人体解剖测量、脉诊的技术为主,兼论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此书著成后,由作者献给藏王赤松德赞,改名为《佑王长寿经》,珍藏于王宫内,已佚。
婴儿初生的称谓。《婴童百问》:“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萌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柔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育婴家秘》谓其“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
证名。①指心经虚热的病症。《圣济总录》卷四十三:“治心虚热,多汗,熟干地黄汤方。”又:“心藏虚热,惊悸心忪,虚乏气短,睡卧不安,茯神丸方。”②劳热之一。《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心热,微按之皮
①见《峨眉山药用植物》,为山姜之别名。②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廉姜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出《灵枢·经筋》。又称痓。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有虚
①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以及医生持针之下的沉紧等感觉。《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医学入门》指出:“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
类书名。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520卷。清·蒋廷锡等编纂,刊于1723年。本书辑录自《内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00余种,分类编纂,包括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