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筋挛

筋挛

证名。亦称筋瘛。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搏于筋,则为筋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亏,筋脉失于荣养所致。《张氏医通·挛》:“《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筋故也。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先搐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虚邪搏筋,则筋急,五积散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剧劳筋脉拘急疼痛少眠者,黄芪丸,更于暖室中近火按摩为佳;虚风袭于经脉,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痛爪甲唇俱青,转筋不思饮食,甚则舌卷囊缩木瓜散;拘挛瘫痪,口目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误汗漏风,筋挛缩急,或方士用木鳖发汗;见风筋脉拘挛者,并宜桂枝汤倍桂加归附;病初起者,分表里治。”本证常见于、中风等病。参见各条。

猜你喜欢

  • 同气

    六淫之气中于人,与人体的六经之气相合者为同气,如风入厥阴、寒入太阳等;不与六经之气相合者为客气。《素问·标本病传论》:“人有客气有同气。”

  • 肠蛊痢

    病名。指痢下赤白或纯下瘀血而连年不愈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肠蛊痢者,冷热之气入在肠间,先下赤,后下白,连年不愈,侵伤于脏腑,下血杂白,如病蛊之状。”《千金要方》卷十五:“蛊则纯痢瘀血。”参蛊

  • 推拿麻醉

    祖国医学的麻醉方法之一。又称按摩麻醉。运用推拿手法刺激穴位以达到镇痛效果,使病人能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方法。常用于拔牙、甲状腺切除、胃部分切除等手术。由于在手法操作中,多用按压一类的手法,

  • 唇疽

    病名。又名唇口疽。《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唇疽生于上下唇,寒热交争毒气生,紫硬时觉木痛甚,脾胃积热乃其因。”治法:初起邪毒偏表者,宜散而消之,用仙方活命饮加减;若渐长大而里热盛者,宜清而消之,服内疏黄

  • 小独活汤

    《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深师方。独活八两,葛根六两,生姜五两,炙甘草二两。水煎,分三次服,微汗佳。治产后中风,口噤不知人。

  •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见小儿推拿秘旨条。

  • 张明叔

    【介绍】:见张炳条。

  • 气郁眩晕

    病证名。又称气晕。《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症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脉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

  • 养生类纂

    养生类著作。宋·周守中纂集,撰年不详。本书推崇道家观点,引录了宋以前多种古代养生文献,均为前人的经验总结。书中重点指出了养生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强调保精、调气、养神是长寿的根本,认为“精者神之本,气者

  • 五化

    五行的气化。五行之间,相反相成,不断变化发展。《素问·五常政大论》:“五化宣平。”指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