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药用植物提要》。为吴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即胎水肿满。详该条。
脉学著作。9卷。清·王贤撰。刊于1711年。王氏论述脉法,采摭《难经》要旨为提纲,并广引诸家学说,删繁纂要,附述己见以求脉理贯通。
出《滇南本草》。为狼毒之别名,详该条。
见《宁夏中草药手册》。为珍珠梅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漆大姑之别名,详该条。
《神农本草经》药物分类法中之一类。详三品条。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二十九号升象方。苏木二两,白蒺藜、红花、玄胡索、桃仁各一两,独活三钱,五灵脂七钱,降香、姜黄、赤芍药各六钱,大黄五钱,乌药、三棱、莪术、陈皮、青皮、皂角刺、香附(酒炒)各四钱。
宋代福利设施。据载系专为收葬无依无靠的尸骨而设。
古时按经脉长度与气行速度之间的关系计算针刺所需的时间。《流注指微赋》:“接气通经,长短依法。”例如,据《灵枢·脉度》记载:手三阳经长5尺。《灵枢·五十营》曰:“呼吸定息,气行六寸。”这样,针刺时需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