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疟疾之古称。《周礼》:“秋时有疟寒疾。”《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疟寒之疾”。亦指寒疟,参该条。
指经血下陷、漏血不止的病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参见崩漏条。
眼科病证。出《银海精微》。《张氏医通》卷八:“眼赤涩肿痛年深,有红翳于乌睛上,浓泪如红霞映日之状,乃肝膈风热上攻所致。治宜祛风散血清凉之剂。”属血翳包睛,详该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海桐皮之别名。详该条。
见金匮要略五十家注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紫金牛之别名,详该条。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方。黄芩、炙甘草各二两,人参、桂(去粗皮)各一两,苦参、茯神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煎,去渣,不拘时服。治肝胆俱虚,热气上熏,口中常苦。
有浮络显露部位的腧穴。《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络俞,见血而止。”
出《灵枢·小针解》。又名职。四肢。见该条。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八卦命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即水廓。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