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女子(本应指未婚者)因逆经而致眼部出血之病证。又名女子逆经、女子逆经赤涩、女人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
①运气术语。指六气定位中的在泉之气。如水位下之土气、土位下之金气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②人身下元之气。《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悗。”③治疗效应降气或镇潜。《
行气法之一。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金·窦汉卿《金针赋》:“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据针灸临床实践,捻转的手法虽可促使针感的产生和加强传导,但对针感传导方向的影响似无
【介绍】:见俞弁条。
病名。三消之一。又名消肾。《太平圣惠方·治痛肾诸方》:“小便滑数,口干心烦,皮肤干燥,腿膝消细,渐至无力,熟干地黄散方。……治痟肾,肾气虚损,发渴,小便数,腰膝痛,肾沥圆方。”亦可选用白茯苓圆、肉苁蓉
【生卒】:1862~1918【介绍】:晚清著名医家。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年学文,后学医,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
书名。简称《金匮心典》,3卷。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其典要,故书名“心典”。作者删去原书的最后三篇,阐述仲景原文的精义。文笔简炼,条理通达。对原文
《医宗必读》卷六方。原名新定拯阴理劳汤,又名拯阴汤,救阴理痨汤。牡丹皮、当归身(酒洗)、麦门冬(去心)、橘红各一钱,炙甘草四分,薏苡仁、莲子(不去皮)各三钱,白芍药(酒洗)七分,五味子三分,人参六分,
病名。一作痨瘵。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指痨病有传染性者。《济生方·劳瘵》:“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大略令人
自我推拿方法。两手向上托起,两足稳站在地,静心宁神。《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托踏应无病法:双手上托,如举大石;两脚前踏,如履实地。以意内顾,神气自生,筋骨康健,饮食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