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真脏色

真脏色

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其色显而不泽,枯槁无华。《素问·五脏生成》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始”、“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是真脏色的出现,显示内脏有较严重的疾病。例如黄色,若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干枯的枳实,是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衰败,脏真外露。可见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胰头癌或某些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的疾病。真脏色对于诊断某些严重的病变,虽有一定意义,但不要拘泥于五脏配五色之说。

猜你喜欢

  • 秘传噎膈膏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引缪仲淳方。人乳、牛乳、芦根汁、人参汁、龙眼肉汁、蔗汁、梨汁各等分,姜汁少许。隔汤炖成膏,微下炼蜜,徐徐频服。治噎膈,食涩不下。

  • 小儿语吃

    病证名,又称小儿口吃,指小儿讲话发音断续重复而不顺畅。《幼幼新书》卷六:“语吃本心气不足,舌本无力,故欲有言而舌不能运。有生而不吃,儿相较吃,谚谓学吃。”说明本病可由心气不足而致,但亦有因于不良的语言

  • 村居救急方

    书名。7卷。清·魏祖清辑。撰年不详。书中收录民间简便验方,分为外感、内伤、杂症、妇人、小儿、外症和五绝7类。现有《三三医书》本。

  • 漯(tà 踏)

    ①流水状。《素问·刺腰痛篇》:“痛上漯漯然汗出。”《灵枢·杂病》:“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谓唇肿而有涎水流出。②漯水。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灵枢·经水》:“手少阳外合于漯水。”

  • 疮疡辨表里

    见《外科枢要》卷中。指分辨疮疡属表属里的诊法之一。《外科启玄》卷三:“夫疮之始生,有表复有里,表里相兼,当诊其脉,浮沉之间,别其表里之虚实。有表多而里少,有里多而表少,以防风通圣散、千金漏芦汤内,当消

  • 湿家

    平素湿重患者的古称。多指身黄发热、胸满身疼、小便不利等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

  • 息鸣

    症候名。指呼吸时有哮鸣音。《素问·气交变大论》:“咳喘息鸣。”

  • 太阳经病

    病证名。亦称太阳经证。一般指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

  • 温经除湿汤

    《兰室秘藏·妇人门》方。柴胡、草豆蔻、炒神曲、木香各二分,麻黄(不去节)、独活、当归身、黄连、黄柏各一分,羌活七分,升麻五分,白芍药三钱,人参、白术、炙甘草、猪苓、泽泻各一钱,黄芪、橘皮、苍术各二钱。

  • 仙灵脾

    出《雷公炮炙论》。为淫羊藿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