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面草
见《广东中草药》。为山藿香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山藿香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1200【介绍】:姓何,佚其名。南宋淮阳军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人。其祖父何执礼官至朝议大夫。道人因靖康之乱渡江南避。尝举进士不第。绍兴末年出家为道士。据载一日忽若狂者,久之,衣衫破蔽
经穴别名。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即气海,又名丹田。详气海、丹田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茯苓,详茯苓条。
病证名。即产儿额先露。清·周纪常《女科辑要》:“名仰顶生者,谓额角已露,顶却向后。”
出《神农本草经》。又名榆子、榆荚仁、榆钱。为榆科植物榆Ulmus pumila L.的果实。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微辛,平。健脾利湿,安神,杀虫。治带下,食欲不振,神经衰弱失眠,小儿疳热羸瘦。煎服:4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的证候。多由病者营卫俱虚,外感风寒,内伤乳食,停滞既久,以致肝脾气滞血瘀而成。其症可伴有面黄肌瘦,肚硬而胀,肝脾肿大,触痛明显等。治宜利气活血,
见范东阳方条。
【介绍】:宋代医生。精通医药及针术,善治危重病人。民间曾传他治愈一例喉蛾的验案。
泛指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等症状。可因劳神过度,或心血不足,或因惊恐损及心气而致,多兼见神疲怠倦,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若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则兼见湿痰、瘀血或水气过盛之证脉。故必须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白接骨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