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曹秉铉条。
【介绍】:见吕应钟条。
病证名。即白喉。见清·郑若溪《喉白阐微》。症治参见白喉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黄栌,详该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小儿丹毒之一种。多系胎中受热所致。欲发之时,先身热啼叫,惊搐不宁,次生红晕,皮肤赤肿,由小渐大,其色如丹,游走无定。起于腹背,流散四肢者顺;起于四肢,流入胸腹者逆。治宜清
【介绍】:见范汪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医生。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精医,治病不问贫富。
病名。即子痫。高淑濂《胎产方案》:“妊娠口噤,项强手足挛搐,言语蹇涩,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名曰子痫,即胎风,又名儿晕、儿痉。”详子痫条。
指小肠。小肠是承受胃腐熟的食糜进行泌别清浊的消化器官,故称。《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桃茎白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