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瘟毒喉痹

瘟毒喉痹

病名。又名蝦蟆瘟大头瘟瘟疫红喉颅鹚瘟。多由感受天行瘟疫之气致咽喉红肿疼痛,继之肿痛连及腮项头面,身发寒热。《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气,其证则咽痛项肿,甚有颈面头项俱肿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为虾蟆瘟,又名颅鹚瘟、亦名大头瘟。”此湿热壅盛最凶之候。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消肿。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本症类今之流行性腮腺炎。

猜你喜欢

  • 红演疔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红丝疔。见该条。

  • 箄漏

    病名。《医学入门》卷六:“……肛门左右别生一窍,流出脓血,名为箄漏。”肛漏之一。

  • 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由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于1991年10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国传统医药界人士、科学家和卫生管理人员出席,共商发展传统医药的大计。大会诞生了以“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为主题

  • 伤食恶寒

    病证名。《证治汇补·恶寒章》:“伤食恶寒,由饮食过度,宿食内停,或食冷物所致。脉必沉滑,恶心头痛,饱闷咽酸。宜从消导,食化而寒自己。”参见恶寒、伤食条。

  • 伤寒总论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 脉义

    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其方法系由教授、助教选择病人,令被试者切脉并作出结论,以考板其脉学的水平。

  • 类经附翼

    书名。明·张介宾撰。4卷。刊于1624年。本书为作者所编撰《类经》的补充。卷1医易,即以《周易》理论和医理相联系;卷2律原,根据古音律理论与医理相联系;卷3求正录,着重发挥了作者所倡导的养阴理论;卷4

  • 穿墙草

    出《经效实验单方》。为连钱草之别名,详该条。

  • 乳哺

    指喂养小儿的方法。乳,人乳;哺,喂养。婴儿初生一周,消化能力较弱,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天然营养品。《千金要方》:“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婴儿逐渐长成,乳量逐渐增多,使婴儿胃口逐渐适合于食物,但乳哺

  • 医要集览

    丛书名。共6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著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著撰人)、《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