瘖(yīn 音)
同喑。即失音。详该条。
同喑。即失音。详该条。
见《贵州草药》。为胖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出《花历百咏》。为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系指喉疳病之因于胃热上炎者。详喉疳条。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即下疳。见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油桐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夹惊吐、惊膈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逆早晚发热,睡卧不安者,此惊吐也。心热则生惊,故睡卧不安,而神不宁也。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吐也。”临床表现多伴有呕吐清水稀涎,面色青白,精神倦怠
古病名。指阴茎痛痒,挺纵不收,出白如精之症。多因房室劳伤所致。《儒门事亲》卷二:“筋疝,其状阴茎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劳伤,
指针刺治疗中,为了达到补虚泻实目的而使用的各种针法。一般分补法与泻法两类。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微旋”、“出针按针”为补,“切而转之”、“摇大其穴”为泻。自元、明以后又有发展,如《金针赋》提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莱菔叶之别名,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荩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