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蒺藜散,见该条。
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额骨形成的菱形骨间隙。参见囟条。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人迎,见该条。
即主药、辅药、佐药、使药。详君臣佐使条。
病证名。指小儿流涎,口下肥烂而有黄汁渗出者。《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有涎唾多者,其汁流溢浸渍于颐,生疮黄汁出,浸淫肥烂挟热者,疮汁则多也。”治宜外搽碧玉散。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在风轮下际,……有翳色黄,与凝脂翳同一气脉,但凝脂翳在轮外生,点药可去。此在膏内,邪热蒸起,点药所不能除,若漫及瞳神,其珠必损”(《张氏医通》卷八)。因脓多黄而状似膜
即瘟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太阴司天之政,……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详瘟疫条。
即《针灸大成》所称的平补平泻。见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乌桕叶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隋代小儿科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小儿用药本草》二卷,《疗小儿杂方》十七卷,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