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病膈

猜你喜欢

  • 产下肉线

    旧病名。又名产后肉线出。《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卷三:“产下肉线,临产用力太过,以致脬膜有伤,产妇垂出肉线一条,长三、四尺,牵引心腹,痛不可忍,以手微动,则痛欲绝。宜用生姜三斤,连皮捣烂,入麻油二斤,拌

  • 子瘖(yin 音)

    病名。见王肯堂《胎产证治》。亦名身重瘖哑、哑胎、妊娠不语。指妊娠期间出现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的一种病症。《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瘖。”因孕至八、九个月,胎儿长大,阻绝胞中之络脉,胞脉受阻,

  • 肺饮

    痰饮之一。因饮邪在肺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参见痰饮、支饮条。

  • 温肾

    又名温水脏、煖水脏。属补阳法之一。即用温性药物补肾助阳。适用于肾阳虚损,命门火衰。症见腰痠膝软、阳痿早泄、自汗怕冷、虚喘耳鸣等。参见补阳条。

  • 鼻梃

    病名。①鼻息肉别名。详见该条。②鼻腔内恶性肿瘤。

  • 乳蛾

    病证名。见《幼科金针》。又名蛾子、乳鹅、单双肉蛾。主要是由于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相搏,循经上乘于咽喉所致。发于咽喉两侧之喉核,或左或右,或两侧均见,有红肿疼痛。发于一侧者名单蛾,发于两侧者名双蛾,

  • 假反

    反治法之一。使用寒凉药以治疗真热假寒证,或使用温热药以治疗真寒假热证,称假反。以其治疗系顺从疾病假象的假象,实质上仍属正治法。故称。

  • 翻胃木

    出唐·侯宁极《药谱》。为常山之别名,详该条。

  • 齐头蒿

    出《新修本草》。为牡蒿之别名,详该条。

  • 四十三号鼎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蒲黄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