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奇效良方·诸血门》。又名红汗、汗血、肌衄。指汗出色淡红如血。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外溢所致。《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血汗者,汗出
八纲之一。指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寒性证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寒。”《医学心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
《灵枢经》篇名。本文以刚柔相对的两方面,来辨别寿夭的方法,故名。内容着重讨论了人体形气,有阴阳柔刚的区别,以及根据形、气、骨、肉、皮等组织是否相应来推定人寿命的长短。其次,还阐述了风和痹的病因、症状与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为九疸之一。症见身面发黄,饮少,小便多而色白如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发于脾,则为肉疸。”多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治宜寒水石散等方。参见黄疸有
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左手中指远端指骨的尺侧边。用掐法,能止吐。《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法》:“端正在右者,中指端右侧,掐之止吐。”《小儿推拿广意·中卷·杂症门》:“眼左视,掐右端正穴。”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经筋从手大指
证名。指眼视物不明的证候。《医贯》卷四:“火衰则有昏瞑之患。”参见目昏条。
证名。指饮食停滞,脾胃失司所致的脘腹胀满。《类证治裁·肿胀》:“食滞中满者,专消导,和中丸。”食滞中满而痛者,宜温散,药如干姜、苍术、白芷、川芎、香附、姜汁之类。若宿食不消,面黄,吞酸,宜丁香脾积丸,
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白花丹之别名,详该条。
①见《泉州本草》。为一枝黄花之别名。②见《杨氏经验方》。为百部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