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消瘅

消瘅

病名。出《灵枢·五变》。①即消渴病。《儒门事亲》:“消瘅者,众消之总名。”《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参消渴、上消、中消、下消等条。②即热中。《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消瘅,肝心肾三经之阴虚而生内热病也,即经所谓热中,与三消异。”其症阴虚内热肌肉消瘦,脉微细。治宜滋阴清肝,用生地黄饮子玉泉丸等方。参见热中条。

猜你喜欢

  • 火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银海精微》。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①《审视瑶函》: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

  • 徐雄

    【介绍】:南北朝时期南齐医生。世代业医,精于诊断,其父徐文伯为南北朝时期名医。

  • 寒痹白喉

    病名。《喉科种福》卷五:“又有白骨横于喉向者,其痛异常,此中寒喉痹,阴火上蒸精垢,结而成块,坚白如骨,外观恶寒,嗜卧不渴,懒言、舌滑而冷诸阴证。阴气复逼喉间,清涎成流而出。”治宜用黄芪15克、法夏4.

  • 牙蕈(xùn 迅)

    病名。系指牙龈肿硬如蕈状。见《外证医案汇编》卷二。牙蕈形似核桃,坚硬,由心胃之火煎熬而成,不可针破,否则失血难痊,宜耐性调理。治宜清胃泻火,消肿散结。可选用皂角刺、穿山甲、当归、川芎、黄芩、栀子、红花

  • 八廓

    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八廓是指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或方位)。历代命名繁多,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来命名。即天(乾)廓、地(坤)廓、风(巽)廓、雷(震)廓、泽(兑)廓、山(艮)廓

  • 针灸四书

    丛书。元·窦桂芳辑。1311年刊行。系《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黄帝明堂灸经》和《灸膏肓腧穴法》四书的合称。附刊窦桂芳《针灸杂说》。《针灸四书》的主要内容后收录于《普济方》卷409~413。

  • 振埃

    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阳病属外,故针刺循行于四肢体表的经脉(外经)予以治疗。该篇还指出,气满闭塞,咳逆喘息等取用天容,廉泉等穴即属本法,并谓其“病恶埃

  • 寸白虫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即绦虫。由于误食未熟而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则被传染本病。其成虫寄生在小肠内窃取养料,大便时可排出白色的绦虫孕节,故名。《古今医统·虫候有九》:“寸白虫,长一寸,子孙繁生,长至四

  • 点眼药法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将制作好的膏、丹、散等眼药,用特制的骨针或玻璃棒蘸药少许,点入眼内或患处。

  • 脉解篇

    《素问》篇名。内容主要是解释三阴三阳经脉之气,以及经脉在偏盛偏衰时所发病变的机理,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