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双眼内斜视之俗称。属目偏视,又名通睛,详该条。
【介绍】:传说中唐尧时期药学家,常在深山采药,有时也给人治病。
病证名。《证治汇补》卷一:“不恶寒但恶热而渐厥者,为膀胱中暍证。……中暍宜泻火益元。”参见暑病、中暑条。
方书。不分卷。清张朝震(东川)撰。刊于1888年。分小儿科、女科、男科杂症三门,收录验方96首,颇多个人临证心得。现存初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①(néng)。效能、功能、性能。《景岳全书》:“本草所注,又概言其能。”②音耐(nài)。古通耐。耐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夏不能冬。”《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以厚药。”③(tài)
病名。出《咽喉脉证通论》指因郁怒所生之咽喉痈肿。《秘传喉科十八证》:“此症因恼怒伤肝,肝血不和,以致肺气壅塞,火炽上升,发于喉间。其状帝丁之上,红肿作痛,或有连及两边者,寒热大作。”治宜宣肺泻热,疏肝
类中风类型之一。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又名中食。多由醉饱过度,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食滞于中,胃气不行,升降不通所致。症见忽然昏倒,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胸膈满闷等。先用姜盐汤探吐,再服疏邪化滞、理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徐长卿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出《灵枢·海论》。见血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