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引倪涵初方。生首乌三钱,陈皮、柴胡、茯苓、黄芩各八分,威灵仙、白术、当归各一钱,知母、鳖甲各二钱,炙甘草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井、河水各半煎,并加无灰酒再煎一滚,空腹
书名。见《崇文总目》。1卷,已佚。
病证名。出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系脾胃虚寒,蛔虫上扰的证候。症见右上腹部阵发绞痛,痛时患儿哭叫,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常伴呕吐,可吐出蛔虫和胆汁。阵痛之间仍留微痛。剑突下稍右疼痛拒按,脉弦
经穴别名。①出《普济方》。即太溪,见该条。②出《太平圣惠方》。即昆仑,见该条。
新生儿保健法。出《千金要方》。《医宗金鉴》卷五十:“拭口,婴儿初生,须用软棉裹指,拭净口中不洁。继以燕脂蘸茶清,擦口舌齿颊之间,则不使一切口病生矣。”
【生卒】:757~835【介绍】:唐代医生。字虚舟。陇西(今甘肃陇西、武山一带)人,通方书,自调药剂,为父疗治痼疾。
①手掌的中央部分。又名掌心、手心。诊察掌中可知腹中的寒痛或热痛。《灵枢·论疾诊尺》:“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②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即劳宫。见该条。
舌尖红而起紫色芒刺。为里热重证恶候,急宜清热攻下(见《伤寒舌鉴》)。
即承气养营汤,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