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据《千金翼方》灸煨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即位于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寸处。也有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艾炷灸3~5壮;或温灸5~
【介绍】:清代医家。字子固。籍贯不详。撰《眼科百问》一书(1657年刊)。
病名。指接触沥青而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因体质特异,沥青热毒入侵,蕴郁肌肤所致。以颜面、颈、手指及前臂等暴露部位多见。初起为光泽红斑,干燥灼痛或瘙痒;继则肿胀,皮肤
病名。①《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发夹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若有脓,在肌腹中……。”证治见外痈条。②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痿漏、曲疽、冷疽。即生于昆仑穴(在外踝与跟腱之中央凹陷部腓骨短肌中
恶即畏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痧胀玉衡》卷下方。薄荷、地骨皮、牡丹皮、焦栀子、玄参、天花粉各等分,细辛量加倍。水煎,冷服。治痧症因热致呃逆者。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腐熟水谷,吸收精华,化生营血,故称。《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主腐熟水谷。”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脚趾间生肉如刺,谓之肉刺。”又名鸡眼。本病因鞋紧窄,或足骨畸形,局部长期受压、磨擦,使皮肤局限性增厚而成。多生于足底前端或足趾部。数目不一,似豌豆大,状如鸡眼,根部深陷,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脾虚水湿不化,泛溢肌肤而致。宜调理脾胃,行气利水。用木香调胃汤(木香、陈皮、车前子、甘草、三棱、莪术、红豆蔻、大腹皮、砂仁、苍术、木通、萆薢、山楂、姜皮)。
见《正体类要》卷下。即参苏饮第二方,见参苏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