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雷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秋季感受湿邪而引起水泻。《幼科发挥》:“秋月得之,伤湿泻也。其证体重,所下溏粪,谓之濡泻,宜渗湿补脾、利小便,胃苓汤主之。或升麻除湿汤(升麻、柴胡、防风、神曲、泽泻、猪苓、苍术、陈皮、甘草
悖,违反、逆乱。出《灵枢·论勇》。指饮醉酒后言行胡乱,失于常态。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方。松花一两半,生地黄、炒鹿角胶、山药各一两,艾叶一分,茜草根、茯苓、紫菀、人参、百合、小蓟、炙甘草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治吐血久不止,咳嗽。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丁香阿魏丸,见该条。
见《河北药材》。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羊欣条。
出《新修本草》。即椿白皮,详该条。
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亦名阳汗。详该条。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方。木通、生地黄、黄连、生甘草。加灯心,水煎服。治小儿心经有热而致的吐舌,面红烦渴,小便赤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