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王烂疮。详该条。
即背俞穴。详该条。
出《名医别录》。为牛蒡子之别名,详该条。
八痢之一。即曩痢,详该条。
即膜原。《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详膜原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百会疽。见该条。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大泻刺(《针灸甲乙经》注:一作太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是指用铍针切开排脓的方法。实为外科治疗方法的一种。古代列于针刺疗法之内。以其切开痈肿,畅泻脓血,故名大泻
①同肌腠。肌肉的纹理。《灵枢·寿夭刚柔》:“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②皮下组织间隙。《素问·诊要经终论》:“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冬刺俞窍于分理。”前指浅层皮下组织间隙,后指深连筋骨的组织间
推拿手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即理法。见该条。
【介绍】:晚清医家。字丙生。江苏镇江人。撰有《伏邪新书》(1898年),对“伏邪”论述较详;编有《外科学讲义》(1911年),并选录校止有《丹溪脉诀指掌》(1923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