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痨的俗称。详疳痨条。
病名。上唇所生须为髭。《疡医准绳》卷二:“髭疗生于髭中。”证治见疔疮条。
古代眼科手术方法。见《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三十三。即金针开内障。详该条。
即犀黄丸,见该条。
出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腹内拘急,疼痛不舒。《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病证名,见清·文叔来《慈幼便览》。多由脾虚不振,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湿下注,并走肠间而成。证见泻无定时,质稠而粘,并有神疲乏力等。治宜健脾化痰,用神术散加茯苓、半夏。
病名。见《喉科种福》卷四。系指因嗜酒积热所致之咽喉痛;或由阴虚于下,火炎于上,或与肠胃湿热熏蒸所致者。症见咽喉干燥不适,灼热而不欲饮,或口烧不渴,足心如烙,久则咽烂。治法:初宜清热除湿。可选用陈皮、瓜
证名。见《兰室秘藏》卷上。即羞明。详该条。
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临床用于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肝盛脾虚证候。常用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等健脾药;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疏肝药。方用逍遥散之类。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