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之
【介绍】:
见李杲条。
【介绍】:
见李杲条。
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治宜滋阴降火。
【生卒】:350~388【介绍】:东晋时医家。字季琰,小字僧弥。曾任国子博士等,撰有《疗伤寒身验方》1卷,已佚。
即渴。为与消渴区别,故称寻常渴。《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详渴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半边莲之别名,详该条。
方书名。1卷。明·吴旻辑。刊于1530年。书中选辑各科验方(包括一些成方)汇编而成。分为诸虚、药酒、痰、眼目等共30门。选方以实用、简便为原则。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方。秦艽一钱半,炒牛蒡子、炒枳壳、炙麻黄、犀角、黄芩、防风、甘草、玄参、升麻各一钱。水煎服。治癗痒甚。
书名。2卷。清·杨璿撰,黄惺溪纂。刊于1841年。本书系黄氏将杨璿《寒温条辨》一书予以提要撮精编纂而成。书中辨析伤寒、温病、温疫之异,并扼要地介绍温热病多种病证,卷末有临床较常用的温病十五方及可供参考
【介绍】:见庄绰条。
病证名。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卷二:“妊娠呕吐不已,数月不思饮食,精神如常,非恶阻,名子翻胃症。”
煎药法之。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木香、砂仁等,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如煎煮过久,则其有效成份可挥发失效,故宜在其它药物将煎好时才放入,稍煎即可。另外,大黄后下,可使其泻下作用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