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指一种突然发作危重疾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也。……治飞尸,在人皮中,又名恶脉,又名贼风。发时头
出《灵枢·经别》。即手少阳经别,见该条。
见陆清洁《医药顾问大全·妇人科》。即儿枕痛。详该条。
【介绍】:见王之政条。
出《卫生杂兴》。为土茯苓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多因风热毒邪搏于气血,复为风寒乘袭所致。症为核生肉中,形同梅、李,或如豆粒,推之可移,患处疼痛,恶寒发热。宜内服五香连翘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似即鼠疫之恶核。”即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①音chèn,病也。《素问·奇病论》:“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类经》十七卷注:“疹,疾也。”②音zhěn,指突起于皮肤的小丘疹。《玉篇》:“瘾疹,皮外小起也。”③音义同②,但特指麻疹、天花等
《内经》十二脉之一。同紧脉。《诊家正眼》:“曰急者,紧之别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