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圣济总录》。为灰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善养生。著《寿者传》三卷。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即面黑子。详该条。
【介绍】: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记载,晋侯有病,先召巫来医治,无效。后来求医于秦,秦王派医缓为晋侯治病。医缓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病重不治。后世以“病入膏肓”形容不可救药的病态或疾病,即源于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蜂窝草之别名,详该条。
《疡医大全》卷七引岐天师方。人参、三七、儿茶(水飞,去砂)、五倍子各一两,血竭五钱,滕黄、乳香(去油)各三钱,轻粉、冰片各一钱,川贝母二钱。为细末,阳疮每用二钱,阴疮每用五钱,掺于患处。治痈疽。
穴位深浅分部名。亦称“天才”。指浅层。参见人部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对叶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胫、腓骨的统称,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病证名。见《疡医准绳》卷六。即髌骨因跌扑引起脱臼。详脚膝出臼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