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咳嗽之属气虚、血虚者。《冯氏锦囊》卷十二:“虚嗽有二,日间嗽,多吐痰白沫,或恶心者为气虚,宜六君子汤加款冬花、五味子。如夜嗽多渴,痰不易出,或发热,为血虚,宜六味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参见气
【介绍】:见陈良佑条。
证名。指因饮酒而致的发热。亦可因误服药酒导致。《诸病源候论·解散饮酒发热候》:“服散而积饮酒,石因酒势而盛,敷散经络,故烦而发热也。”《丹溪心法》:“因酒发热用青黛、瓜蒌仁,入姜汁。”《儒门事亲·酒食
病证名。指痰水蓄肺所致之哮症。《医学入门·哮》:“水哮者,因幼时被水停蓄于肺为痰。”《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有水哮,宜水哮方。”症见咳喘哮吼,唾清稀痰沫,胸胁疼痛或见形肿呕吐等。治宜祛水饮、
指针刺时,针体进入机体的深浅程度。《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勿过其道。”指出针刺时要根据疾病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深度。一般在肌肉丰厚处可予深刺,在重要脏器邻近的穴位或肌肉浅薄处则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炙甘草、黄芪、当归各一两,黄连(酒炒)、炒牛蒡子、防风、白芷、荆芥、川芎、乌梢蛇各半两,羌活、苍术、何首乌各三钱,炒全蝎十枚。为细末,每服二钱,酒或茶水调下。治风癣疥疮,疙瘩
病名。①又名春温伤寒、客寒包火。即指《伤寒论》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疾患(见《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②温热病伏邪兼寒,名为冷温。其证初起一二日必有头痛、发热、身痛、恶寒诸表症,又
附于鼻粘膜的毫毛,亦称鼻须。具有防止灰尘入侵,保持鼻腔清洁及鼻道通畅的作用。
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位于阴囊下第一横纹之中点处。
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①邪气亢盛,正气不能驱邪外出,邪气因而迅速深入营分、血分的病理过程。多见于急性热病如麻疹等。《温热经纬》:“病在卫分,……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故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