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惊风八候之一。详该条。②即惊风。《幼幼集成》以急惊、慢惊、慢脾三证,易为误搐、类搐、非搐。误搐:“盖小儿伤寒最多,由医者治不如法,抑遏其邪,莫能外解,因而壮热不退,遂变为痉,则有搐搦反张之候,与《内经》诸痉项强,诸风掉眩,诸寒收引之例相符。归于误搐之下。”类搐:“盖伤暑疟痢,丹毒霍乱,客忤中恶,其证显然,辨识既明,一药可愈,何致作搐,由医者延迁时日,抑遏邪气,无所发泄,亦有变为搐者,所以谓之类搐。遵《内经》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例,归于类搐条下。”非搐:“盖小儿吐泻病后,脾败胃绝,昏睡露睛,虚痰往来之证,幼科以为慢脾风,更以大惊卒恐,神魂离散之证,为急惊风,不知此之征,死生呼吸,犹敢以惊风称之耶。因体景岳非风之意,竟以非搐名之。”

猜你喜欢

  • 雅连

    见《本草从新》。为黄连药材之一种,详黄连条。

  • 外感湿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指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的泄泻。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治宜燥湿利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

  • 竟体痈

    病名。指痈之大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二尺者名曰竟体痈。”证治见外痈及有头疽条。

  • 毒芋头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海芋之别名,详该条。

  • 指腧穴。《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因穴位为经络气血会聚之处,故名。参见腧穴条。

  • 内补十宣散

    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六。即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见该条。

  • 白芨

    见《证治准绳》。即白及,详该条。

  • 耳痛

    证名。出《灵枢·厥病篇》。属肝胆二经风热者,耳中干痛而痒。治宜疏风清热。用凉膈散加减。属火毒炽盛者,耳痛较剧,可兼见赤热肿胀。治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加减。属风邪挟湿者,疼痛而

  • 皂角丸

    ①《世医得效方》卷六方。皂角、枳壳、羌活、桑白皮、槟榔、制杏仁、麻仁、防风、白芷、陈皮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温水或蜜汤吞下。治风秘。②《奇效良方》卷二十九方。炙皂角子、枳壳(

  • 粘蝇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脱力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