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农本草经》。为地胆之别名,详该条。蚘,蛔的异体字。详蛔虫条。
《疫痧草》方。大黄、黄连、犀角、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黄、青黛。水煎服。治烂喉痧,痧点虽透而喉烂极盛,目赤便闭,神烦舌绛,脉象弦数,疫火盛者。
①通利之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②病证名。指泄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参见泄
《医学传心录》方。青皮、当归尾、香附、柴胡各一钱,官桂五分,槟榔、橘核、木通、赤茯苓各二钱,大茴香(微炒)、紫苏各七分,黄柏三分,炒荔枝核七个,生姜一片。水煎,空腹热服。治肝经湿热下注,不得泻越,或为
与重方相对而言。用药力较轻的药味组成,以治疗轻浅病证的方剂,如辛凉轻剂桑菊饮。
病证名。《竹林寺妇科秘方考》:“经水内有白虫如鸡肠,满腹疼痛。宜推虫从大便出。先用追虫丸(续随子、槟榔、牵牛子、大戟、甘遂、芫花、当门子),后用建中丸(黄芪、肉桂、甘草、白芍)。”
病名。多由肺胃热壅,火毒上冲咽喉所致。本病发病急剧,喉核肿痛迅速,疼痛可连及耳窍,其表面有黄白色之脓点,疼痛难咽,寒热大作,口臭便秘。治宜疏风解毒,泻火消肿。用清咽利膈汤加减。参见乳蛾条。本病类今之急
古代脉诊方法之一。①全身遍诊法。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如果那部的脉出现独大、独小、独迟、独数,即表示该经的脏气有寒热虚实的变化。头部:上,两额动脉(太
病证名。指因湿热行令,热伤肺气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卷二:“伤热咳嗽之症,咽喉干痛,面赤潮热,夜卧不宁。吐痰黄浊,或带血腥臭,烦躁喘咳,每咳自汗。”脉洪数而滑。治宜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
出《灵枢·经别》。即手少阳经别,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