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病证名。《银海精微》:“硬睑硬睛者,胞睑睛珠俱木,痛涩难运,膈间积热,风热上壅,气血凝滞,睛睑坚硬。”治法:宜祛风清热,活血散瘀。内服当归活血煎或归芍红花散加减,并可洗。
指原因、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介绍】:宋代药学家。生平不详。撰有《本草要诀》1卷,已佚。
①指肢体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②泛指经络穴位。谷,相当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溪,相当于穴位所在处。《素问
丛书名。裘庆元辑。刊于1936年。裘氏在众多的祖国医学文献中,选取较实用的精本、孤本、抄本、未刊稿等九十种分门汇聚辑成。计医经类5种,本草类5种,脉学类3种、伤寒类4种、通治类8种、内科类12种、外科
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参见九科条、十三科条等。
病证名。《喉科心法》:“其人平日常有齿痛舌痛,牙缝出血,咽干喉燥,耳鸣,盗汗,梦遗,夜热夜咳之症。偶然受热,或食热物,或犯房欲,即咽喉痛,红肿,或红甚而不肿,夜甚于昼。脉洪数,或细数,由肾中真阴亏损故
见《伤寒明理论·腹满》。即燥矢。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三方。辛夷一钱,荆芥、黄芩、天南星、半夏曲、神曲、白芷、苍术各八分。为粗末,水煎服。治风热郁滞,肺气不清,鼻生瘜肉,及鼻流浊涕,或稠涕若脓血,腥臭难闻,或流黄水,长湿无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