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鬼魅灸入发一寸百壮,又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千金翼方》称:“灸黄法,手心中灸七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谓此穴位于手掌正中央。主治黄疸,百日咳,小儿疳疾,亦治
①刺法名。指针刺时,以拇指指甲爪掐穴位便于准确进针的方法。《针经指南》:“爪者,凡下针,用手指着力置针有准也。”本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抓而下之”。②推拿手法。即掐法,《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
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分别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屈侧的横纹处,一手有四穴。应用时用推法,有和气血,退热除烦等作用。可治不思乳食,手足常掣,头偏左右,肠胃湿热,眼目翻白,气急气喘,肚
即儿脐出血。详该条。
见《藏府药式补正》。为枸杞子之简称,详该条。
常用外治法之一。出《外科精义》卷上。即以药煎汤,乘热湿敷、淋洗、浴渍或熏洗患部,以达治疗目的的之法。具有疏通腠理,调和血脉,祛邪消毒的作用。外科疮疡及骨伤多用之。如治疮疡初肿未溃的葱归溻肿汤;治诸疮已
病名。《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舌上生菌,此恶症也。初起如豆,渐大如菌,疼痛红烂,由心脾热毒所致。”即舌癌。参见舌岩条。
病证名。小儿因惊又感寒邪,或因伤寒郁久化热,热极风生而邪乘于心,发为搐搦者。其症多兼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治宜解表清热。用羌活汤(《张氏医通》:羌活、防风、荆芥、紫苏、川芎、赤芍、枳壳、山楂
即却暑调元法,见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伸筋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