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蔊菜之别名,详该条。
伤寒病六经辨证的纲领。是从《伤寒论》条文中提出来的。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卷一:“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章之。”六经提纲为:①“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病证名。即产儿额先露。清·周纪常《女科辑要》:“名仰顶生者,谓额角已露,顶却向后。”
【介绍】:民国时期医家。新安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主编《上海中医杂志》多年。著有《中国医药问题》等书。
见《本草纲目》。为雷丸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汪家谟《胎产辑萃》。亦名胎喘。病因脾肺素虚,孕后水气逆行,上乘于肺;或感受风寒,肺气失宣;或火动胎元,气逆作喘;及胎死不下,奔迫上冲等所致。症见痰喘气急,夜卧不安。脾肺素虚者,兼见四肢无
书名。1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嗣后章虚谷曾加注
见《湖南药物志》。为石吊兰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泻出物清稀夹杂不消化食物者。多因脾肾虚寒所致。治宜温中散寒,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参寒泄条。
见《肘后备急方》卷六。不慎将针误吞入,哽于喉间,宜急取出之。或可用“磁石磨如枣核大,钻眼,以线穿令吞喉间,针自引出”(明·薛己《口齿类要》)。